草稿文章
只有管理員可以存取!
- Hikingbook 編輯部
- {{ post.formatedUpdatedTime }}
- 50136
登山迷路了怎麼辦?掌握四大原則,助你平安下山
{{ $t('tableOfContents') }}
提到爬山迷路,許多人可能會聯想到在高山上走錯路或找不到路的情境;但其實,臺灣山區的地形複雜多變,加上天氣變化大,有時候即使是在距離市區沒有太遠的郊山,也很有可能因為路跡錯縱複雜,一不小心就迷路;若沒有正確的觀念與應變方式,還有可能演變成山難事件,造成遺憾。因此,在上山前,先充分理解迷路的處理方式,可說是非常重要的準備工作喔!
萬一懷疑自己走到迷路了、或真的迷路了,到底該怎麼做,才能增加獲救的機率,平安下山?今天就要來跟大家分享四個重要的應變原則,懂了這四個原則,能讓你在迷路的時候,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應變行為,搭配適當的裝備與登山 App,將可大幅提升安全下山的機率!
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迷路了?
這邊所指的「迷路」,是指「身處在非原本規劃的路徑上」的狀況。在登山的過程中,我們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迷路了呢?
首先,可以先使用地圖來做判斷。當我們走在獸徑、或非人走的路徑時,不容易找到人為痕跡:像是布條、垃圾、被砍的樹木等等,這時候就應該要提高警覺。此外,一般山徑皆在稜線或腰繞路,若發現自己走在谷線,則有迷路的可能性。
【小知識:什麼是稜線與谷線?】
「稜線」指的是山脊兩面之山坡交會所形成之線,「谷線」則是兩山支稜間所夾的谷地形成之線,因地勢低,通常會有溪流經過。直接看下面的示意圖,就更一目了然了。
在以前3C產品還不發達的年代,只能使用紙本地圖來做判別;現在因為科技發達,可以利用手機裡的離線地圖,搭配 GPS 定位,即使沒有網路訊號,還是可以判斷自己是否有在正確的路徑上。以 Hikingbook 的離線地圖為例,只要在上山前下載好該區域的離線地圖,上山後即使沒有網路,也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現在的位置、以及距離目標地的距離。確認自己的位置後,就可以判斷是否有迷路的狀況。
我迷路了!該怎麼辦?
若確認自己已經迷路,下面四個重要的應變原則一定要記得,才能增加獲救的機率,平安下山!
1. 冷靜判斷
當我們發現自己已經迷路時,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冷靜,然後對周遭環境進行觀察,依照當下的狀況,例如:體力是否足夠、天氣狀況是否允許、來時路(或往稜線路線)是否安全、是否可行等,做出適當的行為判斷。
2. 沿原路走
若當下體能狀況允許,且有把握知道原本走的路線,可以沿原路走回。一般來說,自覺迷路時,其實偏離正確路線不會太遠。
3. 往稜線走
同樣地,在體力允許的情況下,若是沒有把握知道原本走的路線,則應該往稜線的方向走,一來是手機較容易有訊號,二來是在稜線上,比較容易被直升機看到、救援也較容易。根據過去臺灣的山難救助案例,走在稜線上是比較容易獲救的。例如,2017 年備受登山圈關注的李明翰山難救援事件,就是因為當事人走到稜線上求救,才有訊號撥出電話、而後獲救的。
特別要提醒的是,在臺灣的山區發生迷路,不應下切溪谷,因為通常山勢陡峭,除了耗費體力外,溪谷也有難以被直升機看到、搜救不易的問題。
4. 求救並等待救援
如果判斷自身體力不足以走回原路或走到稜線,則應該留在原地進行求援。在手機有訊號的狀況下,可先在附近尋找安全的地區,嘗試與外界聯絡,並等待救援。求救的重點有以下四點:
▎與外界聯繫
衛星電話是山區通訊最佳利器,只要天空透光,不被樹木或濃厚雲層遮蔽,幾乎都能垂直向上對外聯繫。如果在沒有衛星電話的情況下,可用手機撥打緊急聯絡電話「112」;並建議在稜線或三角點、面對平原的角度進行。如果在山谷或樹林內,行動電話收訊不佳,則建議關機節省電力。除了撥打「112」,也需通知留守人員,請留守人員通知搜救單位進行援助。
▎通報內容要包含人事時地物
電話打通後,因為訊號會飄浮,所以要盡快簡短講出自己的狀況,包含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。若有安裝像是 Hikingbook 的登山 App,即可快速取得當下位置的座標,並告知自己週遭環境的明顯特徵,以及走失後大約走了多久時間等資訊,以電話或簡訊的方式傳出去,可幫助搜救人員判斷搜尋區域及範圍。
【教學】如何使用 Hikingbook 取得當下位置
1. 將 Hikingbook 加入 iPhone 的「小工具」後,只要在主畫面往左滑,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位置座標,如下圖。
2. 在 Hikingbook App 的離線地圖中,點選當下位置的藍色小三角形,下方白色區域就會顯示目前位置座標,如圖。對著座標長按就可以複製座標資訊(包含誤差值),快速貼到通訊軟體或簡訊內容上。此外,若需要知道 TWD97 或 TWD 67 的座標值,只要點一下座標,就能進入轉換頁面。
▎留守人員主動求救
一個完整的登山計畫,包含了事前安排留守人員以及山難管制時間。若超過山難管制時間,留守人員將主動啟動山難機制,以爭取寶貴的搜救時間。
▎等待救援
等待救援的時候,要注意以下四個重點:
1. 留下記號:可以沿途做記號,放在明顯的地方,且方向要有一致性,才能引導地面搜救人員找到。
2. 導引標誌:在空曠處升起狼煙,但是山區無法整天燒火燃放狼煙時,可以改採用導引標誌,選在草地或稜線鋪上鋁箔睡墊,或者白色高反色差的衣物,面積越大,越容易讓直昇機搜救看到你。
3. 333 原則:等待救援有一個非常重要的 333 原則:人沒有食物可以活過 3 週,沒有水是 3 天,但是失溫 3 個小時就會致命。因此,在發生迷路、山難的狀況下,最重要的就是要預防失溫。
4. 預防失溫:當停止行走時,身體會從運動狀態冷卻下來,再加上臺灣山區多雨,若衣服淋濕加上溫度下降,就有失溫的風險。這時候應該要以避免「風寒效應」與「水寒效應」為重點。
【風寒效應】當風速增加,會將身體內的熱能帶出體外,導致皮膚表層溫度下降,最終導致人體內的溫度下降。風寒效應只發生在於沒穿著衣物的皮膚上,所以需要透過適當的保暖穿著,將風寒效應降到最低。
【水寒效應】在山區的低溫環境中,如果身體潮濕,身體所散失體熱的速度是身體乾燥的 25 倍,是造成失溫情況的主因。因此,保持身體乾燥,是從事登山活動時,穿著上的最高指導原則。
預防失溫,你可以這樣做:1) 找避風遮雨處。2) 將所有的衣物穿上,然後在最外層穿上雨衣或防水衣,若有塑膠袋或塑膠布可以將自己套起來。3) 在登山裝備中,放一件超大型的垃圾袋,遇到緊急狀況時,可將垃圾袋挖洞穿在身上或使用急救毯。4) 搭外帳。5) 生營火。
【延伸閱讀】別輕忽登山失溫!這五個預防重點,你做對了嗎?
迷路的時候,難免會感到慌亂、害怕、不安,甚至腦中一片空白。這時候一定要記住,先保持冷靜並判斷當下狀況,並以「沿原路走」、「往稜線走」、「求救並等待救援」的原則處理,將可大幅提升獲救的機率,平安下山。最後也要提醒大家,了解登山迷路的應變原則固然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做好登山前的行前規劃與準備,才能真正預防與降低登山迷路的可能性。畢竟,登山是風險管理的運動,做好充足的準備再上山,才是對自己、也對他人負責任的表現唷!
作者 / 周佩璇
核稿編輯 / Hikingbook 編輯部
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嗎?歡迎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!
加入 Hikingbook 粉絲團,獲得更多正確登山知識!